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脊髓病变。病理特征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主要表现为受损节段的痛觉、温觉消失,肢体瘫痪及营养障碍等。其发病年龄于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报告。此病进展缓慢,持续多年,早期病人的症状比较局限和轻微,晚期症状则表现广泛甚至出现截瘫。所以,要想彻底摆脱脊髓空洞症的病情威胁,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治疗脊髓空洞症?点击免费在线咨询。
1、感觉障碍: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可有深部痛,累及肩臂。累及后索时,则出现相应深感觉障碍。
2、运动障碍:病变扩展到前角引起运动神经元破坏,相应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手内在肌受累一般较早,上行到前臂、上臂及肩带。手部肌肉受累严重可出现爪形手畸形。
3、营养障碍: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营养障碍以及深浅感觉障碍产生的反馈机制失调,Charcot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积液,超限活动,活动弹响而感。X线显示关节骨端骨软骨破坏破碎,可有半脱位。
4、延髓空洞症:其空洞常从脊髓延伸而来,也可为疾病的发部位。因常侵及延髓疑核、舌下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而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舌肌萎缩及震颤甚至伸舌不能,面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存在。>>>您的病情如何,有哪些症状,如有疑问,可点击咨询医师。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较明显,由于病变波及侧角所致,常见上肢营养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疤痕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纳征。
医师表示:脊髓空洞症的症状“早”发现,可在发病的第一时间看医问诊,检查判断。不仅有利于病情治疗时机的抓取,也可降低患者的肢体痛苦,及早重获健康。
脑立体定向仪+神经调控术,是借助航天机器人手臂,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C脑立体定向、神经导航结合显微手术等)进行病灶定位,建立与对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快速定位脑内病变的神经细胞核团或神经纤维,采用该机器人手臂的精密传感器进行专业分析,将仅0.3mm的射频消融针探入脑部病灶,实施病灶损毁、神经细胞核团或神经纤维功能调控。>>>提供病情,免费为您分析病情
同时,机器人手臂还会将正常功能的神经细胞的植入受损病灶,和补救该区域的神经细胞,从而补救、已经受损的大脑皮层,使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再平衡。
温馨提醒: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028-68760707咨询医师。